2009.3.21
好久沒上來寫blog了,最近在忙什麼呢? 生活又有什麼有趣、新鮮的事發生呢?
請聽我娓娓道來…
阿科老師一家
阿科老師一家人,算是我認識的第一個越僑家庭,從越南回台後,我就和草到基隆參加他帶的一個越南人團契,阿科老師一家人是美國籍的越南人,因為上帝的呼召,他帶著他的家人,一家四口,從美國來到台灣,宣教兩年。
我們的越南人小組成員有一位北越看護姊姊、三位南越的越偶妹妹,因為教會的長期關心,這些人已信主成為基督徒,每次聚會,都是由阿科老師帶我們敬拜,然後由他讀高中的兒子(B)彈吉他配搭,這個聚會算是我在台灣唯一講越文的環境,不過可能因為還不熟,所以每次我講什麼,阿科老師都聽不懂,我還蠻難過的。不過雖然如此,小組裡的越南朋友都還很接納我。我不懂的越文字,他們也會耐心解釋給我聽。
不過,二月開始,這個團契暫停,我和草也就比較少跑基隆了。
正職轉志工
回台後一個星期就來到四方報工作,剛開始還不適應台灣生活,就以打工的方式幫忙,二月時原本計畫三月份起轉正職的,但後來因為立報遇到財務困難,我也就沒有能轉正職的機會。在和老闆談之前,我和上帝作了個禱告,若是祂老大不要我在這邊做,那就為我關門吧。不然我就要做正職囉!!結果沒想到上帝還真的為我關了這扇門。
既然是上帝的意思,那我也沒話說了。和老闆談完出來後,我和朝夕相處的同事們說:我下星期一不來了喔…她們以為我在開玩笑…我笑笑的說:是真的啦…我幹麻騙妳們。心裡有一點高興,因為決定要作正職時,其實心裡有一點猶豫,後來上帝幫我作了決定,也不錯。不做正職後,轉志工的工作後,反而更有時間去寫一些文章,和作翻譯,這些都是我上班時沒辦法做的事。上班必須要一直接電話、作行政工作。
我知道上帝要為我預備更好的路,只是以我有限的頭腦,不知道祂的預備罷了。
暨大之行
沒進四方報辦公室的一星期後,我有機會到台中一趟,就順道過去拜訪學弟妹們,這些台灣的學弟妹們是我在越南人文大學認識的,他們申請學校的獎學金,到越南遊學一陣子,在越南,我們偶爾下了課就一同吃午餐,聊聊在課堂上發生的新鮮事。
久久不見,Q 和 T 還是沒什麼變,大家在湊一起話匣子就停不下來,Q回台半年了,T 則剛回來兩星期,話題從在越南的學習生活、學校的小道消息,一直到回台灣的適應…等等主題,
我們一邊聊一邊大啖草莓,(剛好前一天參加某活動到了大湖採草莓,產地採的便宜又新鮮,我採了一大堆和學弟妹們分享),真是好不過癮。晚上又和其他的學弟妹們見面。越南這個國家把我們原本陌生的台灣人串在一起,我們的熱情激起了一些火花,也改變了某些人的命運。上帝的奇妙帶領,是我們無法測透的。
隔天早上,T 帶我逛逛校園,南投是個好地方,只不過太偏僻了,從台中坐車上去還要兩個小時。暨大也很漂亮,學校的造景、建築,都很用心,很有大學的感覺。(它的確也蠻大的)
我以前讀過的屏科也不賴,只是建築物就稍微輸了一點。
練越文功
在四方報工作時,志工阿兒送了我一本越文的長篇小說,阮日影的" con chut gi de nho", 從二月底起,我每日晚上就讀一篇,每晚讀一篇,大概一個月可以讀完。我想起昕講的:他剛學越文時,每天讀一篇新聞報導,後來愈讀愈快,從一天一篇到一天五、六篇,他說剛開始讀也很慢,要一直停下來查字典,但愈讀就會愈快了。我想起他的分享,就有很大的動力,「不怕慢,只怕站」,Slow better than never.
另一個動力則是這書的內容真的還蠻吸引人的,作者講的是他小時的故事,可能有些真、有些假,因走的是寫實小品,所以內容可以看到以前人們的生活狀況、當時的時代背景…等等。很有趣。
這作者的作品,其實在越南時昕就介紹我看了,只是那時我越南文不太好,也沒心看。所以雖然昕是把書借我了,我還是沒有動。這作者的筆法生動活潑,描述故事時也用詼諧的手法撰寫,所以很引人入勝。昕說,他的作品描寫的是少年的青澀時期、發生的一些故事,所以也很受學生們喜愛。
比如,書中講到一段:
18歲的男主角從鄉下上來城市考大學,他暗暗喜歡上鄰居家的女孩,有天女孩拿了個包子送給他。晚上,他強忍著口水將包子放在書桌上最重要的位子供著,因為那是他喜愛的女孩送的,他捨不得吃。隔天早上,男孩發現包子被老鼠叨走了。他很生氣,氣到想變成一隻貓,把那群老鼠叨過來教訓一頓,讓牠們知道:包子不只是用來吃的,有的時候它還可以用來代表一段不敢開口的感情。(好笑吧~~)
今天讀到第14篇了,真的有感覺愈讀愈快了,也許之後可以一天讀兩篇,這樣就會有進步的空間了。覺得讀書也有助於翻譯的工作,現在翻譯起東西來也比較順了。真是一舉數得哩。
新鄰居
三月,阿科老師搬到我家附近的神學院,他們的房租也減少許多,因為也有很多各地的宣教士家庭住在這邊,所以J 和 B 也不再孤單了。( J 和 B 是阿科老師的兒子及女兒)進步最多的是J ,J是阿科老師的小女兒,最近我到老師家玩,J 已經可以用很流利的中文和我對話了。
(當初阿科老師變賣掉美國的房子來台灣宣教,我想上帝沒有虧待他們。)
J 和 B 是在美國長大的越南小孩,就像我們說的「黃香蕉」或是「ABC」--外黃內白,雖然外表是黃皮膚,但裡面卻受美國文化影響,喜歡吃漢堡、喝牛奶、講英文,J 和新交的朋友講中文、在家和父母講越文、和哥哥講英文,我跟她說,妳把中文學好,以後回美國教妳朋友中文。
剛開始,她不喜歡學中文,我告訴她:妳很幸運喔,因為現在在美國有很多人想學中文,而妳又剛好來到台灣,是講中文的地方。她半信半疑的表情。
我和這家人的相處下,慢慢更多了解越僑的生活及文化,在美國、加拿大的越僑,名字大都只用兩個字:姓,和名字的最後一個字。比如說,我叫王小明,那麼就用「王明」作我的名字。他們把中間的字省略。
因為對越南人來說,「姓」是重要的(如同華人一般,那是根,知道祖宗根源)。再來就是「名」,而越南人又是以名字的最後一個字為重要。所以就變成這樣了。不過,聽說他們的護照上還是三個字。阿科老師說,叫兩個字,只是習慣罷了。(好像有些越偶拿申請身份証時,會將自已名字裡的「氏」字去掉那樣)
先寫到此了,祝大家:健康、喜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